首页 研究会概况 社科研究 基地建设 创新理论 支部生活 证书查询 下载专区
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会
成果集萃
成果集萃 |
成果集萃
成果集萃
栏目热点
1. 现代散文学综论
2. 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
3. 现代汉诗的叙事形态研究
站长推荐
1. 现代汉诗的叙事形态研究
2. 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
3. 现代散文学综论
成果集萃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集萃 > 详情 
现代散文学综论
发布时间:10/23/2024  浏览次数:88

现代散文学综论

2024年08月08日16:00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福建师范大学汪文顶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散文学的中外整合与理论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9AZW001),最终成果为专著《现代散文学综论》。课题组成员有:姚春树(已故)、王炳中、吕若涵、辜也平。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该成果针对现代散文研究长期缺乏切合自身特性的系统理论和批评方法的学术难题,提出“现代散文学”的新课题,旨在从中外整合、古今转化的视阈考察现代散文创作和理论批评的发展历史,从中寻绎现代散文学的基本问题,加以综合研究和理论阐发,努力建构契合散文体性、适应散文解读、具有理论方法含义的现代散文学。这一论题具有整合中外散文学术资源、开拓散文理论批评视野、推进现代散文学理建设和创新的学术意义,同时也具有促进当代散文创作和批评发展繁荣的现实意义。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该成果先行开展中外散文理论资源建设的基础工作,广泛搜集、发掘和整理大量的散文理论批评史料,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学、语义学、修辞学、文体学、文艺学、阐释学、比较文学等理论方法,对中外散文理论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有机整合,对散文学范畴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和理论阐述,以集成创新的方式努力建构具有涵盖面、阐释力和学理性的现代散文学。

该成果以中国现代散文创作和理论批评为研究范围,综合研究现代散文学的中外整合和理论建构问题。作者认为,建构现代散文学,首先要面对三大问题:一是文学共性与散文特性的辩证关系,二是中外古今散文的通变关系,三是现代散文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互动关系。还要辩证把握新旧、中西、诗文、正变等方面的复杂关系,以历史通变和比较研究的眼光考察现代散文的发展变化,梳理各体散文的沿革正变,贯通古今文脉的传承创新,探寻中国散文研究现代化、民族化、学理化交融发展的现代形态和话语系统。基于整体设计,全书由引论、源流论、本体论、类型论、风格论和结语六部分构成。

该成果的基本观点是:现代散文是在中外文化交汇、古今文学转型的现代语境中发展起来的,必然带有传承创新、引进交融、多元竞合、与时俱进的现代特性和多样风采。“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解放思想,放眼世界,还转换语言,解放文体,更新美感,推崇独创,开启文学现代化进程。散文就在这时代大变革中从散体文章转化为文学散文,从文言古文变更为语体美文,从义法成规脱化为师心自造,从载道代言变革为抒情言志,逐渐形成文学散文、白话美文、自由文体和个性艺术的基本观念。这从属性、媒介、体式和体性等层面辨识和阐释现代散文的艺术特性和时代特征,已成为现代散文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迄今仍在沿用和阐发。

第一章从源流论入手,梳理中国古代和外国近现代散文的理论资源,探讨现代人如何吸收和转化中外散文思潮而建构现代散文观念和理论话语的基本问题。作者认为中国散文写作和研究有文道关系、义法关系、体性关系和通变关系四个主要问题贯通古今,欧美Essay文体的个性表现精神、絮语作风和幽默谑趣对中国现代散文很有影响。现代意义的文学散文,无论广狭义,都是在新旧社会交替、中外文化交汇的现代语境中发展起来的,必然带有革故更新、引进交融的时代特点和现代特性。

第二章从本体论角度集中探讨现代散文学的四个核心观念,即文学散文、白话美文、自由文体和个性艺术,从属性、媒介、体式和体性四个层面界定和阐释散文的现代含义和文体特性,这是全书的重点篇章和核心内容。现代的“散文”概念是从传统的散体文章中分立出来的文学散文,是以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来界定散文的文学属性和文学价值,确立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和戏剧并立并行的一种文学形式,既具有文学共性又具有文体特性。同文学的其他门类一样,散文也是凭借语言艺术审美地品评人生,富于形象性、情感性、思想性和形式美。现代散文革新与五四白话文运动同步发展,同其他文体一道建设白话文学,而在创作实践中率先破除“美文不能用白话”的旧观念,成功实现了以白话取代文言的艺术转型,确立了白话美文的新观念,为白话文学的发展和成功起到了示范辐射的带头作用。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面对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双重使命,提出了多种建设方案和发展思路。胡适力主“白话国语化”,刘半农主张“文白交融论”,傅斯年提倡“欧化白话文”,朱自清追求“口语化”,多向探索,积极实践,成功地更新了散文语言,也促进了散文艺术的全面革新。作为文学形式的散文,与姐妹文体相比,其特性在“散”字,具有散体文章自由不拘、随意自然的弹性活力和自由思想、自由创造的精神空间,堪称自由文体的典型代表。不过,散文的自由性又有自己的自律性,也受文学共性的制约,追求文体艺术的完美,追求“散”与“文”的辩证统一。散文的自由书写便于作者的个性表现。现代散文的个性表现,既传承转化中国古代散文修辞立诚、抒情言志一路的优秀传统,又吸收消化外国近现代散文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精神滋养,普遍认同散文是一种“任心闲话”的“自己告白的文学”。人们总是在散文体式的自由灵活、作者心灵的自由活泼和个性表现的率真自然的同构关系中把握散文的特性,把散文视为自由自主地自然流露作者真性情的个人文体。散文的个性表现比小说戏剧来得直接真切,比诗歌更为自由自在,带着不经意、不造作、不文饰、不拘束的天然本色。现代散文学强化散文的文学属性、白话美质、文体自由和个性表现,确证散文以自由抒写人生见闻感性和思想感情见长,是现代文学中最为自由灵活、富于个性色彩的一大文类。这是现代散文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指导思想,是现代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大创获,也是研究现代散文的指针和标尺。

第三章对现代散文进行分类研究,提出三级分类法,探讨各类各体散文的特性和功能,把散文本体观念落实到文体学研究上。一级分类以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相统一的文体属性为分类依据,先将各体散文概括分为叙事性、抒情性、议论性三个类型。二级分类是将各体散文按主体属性归类,分立为散文品种。叙事性散文亦称记叙散文,主要有传记、游记、杂记、日记、报告文学等品种;抒情性散文通称抒情散文,主要有抒情小品、散文诗等;议论性散文主要有杂文、随笔等。三级分类将各种散文再分出具体文体,作为亚种或变体。例如,叙事类散文中,杂记有记事、状物、绘景、写人之别,游记有山水记、旅行记、风土记、地理志等,传记有自传、他传、回忆录等,报告文学有通讯、特写、速写等。抒情性散文中,抒情小品有情趣小品、咏物小品、闲适小品等。杂文随笔中有随感录、杂感、短评、讽刺小品、幽默小品、哲理小品、序跋、书话等体式。这样的分级分类具有自身的属、种、亚种的层级系统。体性类型为属类,体裁品种为种类,具体文体为亚种,虽然各体的名目、含义、特征和外延错综交叉,在创作实践中更是因材设体,随物赋形,情至文生,变化无穷,不断地生成、转换、交融和更新,难以分明了断,但从体性上加以分门别类,以纲系目,才更有利于辨体释义和比较分析。对三类各体散文的论述,均从现代散文的创作实际和理论批评出发,加以史论结合的考察分析,力求切合现代语境中的文体学发展实际。

第四章开展散文风格论研究。现代散文是新文学中主体性最强、风格最丰富的一个文类,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中都注重个性风格的创造和品评。因此,风格研究成为散文研究尤其是散文批评的适切视角和适用方法。本章既梳理现代风格论的中外资源和理论建树,阐述风格批评方法在散文研究中的运用和成效,又着重研究“鲁迅风”杂文、“知堂风”随笔和散文抒情风格,通过代表性作家、文体和文本的具体分析,展示现代散文风格的个体独创性、文体多样性和艺术差异性,审视各自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和意义。风格论研究应从个人文体切入,分析作家作品的语言、结构、意象和意趣,把握散文家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评估各家散文的文学成就和历史贡献,这是散文研究可遵循的思路和方法。

三  成果的主要创新

该成果以本体论为核心,以文体论为表征,以风格论为旨归,并在这三论中结合现代散文史论的综合考察,融入散文创作论和批评论的有关内容,形成有机整体,初步建构起切合现代散文发展实际的理论框架、话语系统和逻辑结构。主要特色和创获有以下三点。

一是提出现代散文学的新命题,认为现代散文学应该也可以像诗学、小说叙事学、戏剧学那样建立自身的学术话语、理论方法和批评模式;散文学要切合散文体性,就要深入研究散文艺术的内在问题和特殊规律,从中外散文理论批评和经典文本获取资源和启迪,提炼和熔铸散文学的话语系统。

二是提出现代散文学理论建构的新思路,要有中外整合、古今转化的理论视野,并把散文的学理建设建立在散文史学的扎实基础上,从中寻绎现代散文学的基本问题,正确把握文学共性与散文特性的辩证关系、中外古今散文的通变关系和散文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互动关系。

三是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既广泛搜集、深入发掘和精心鉴别大量有价值的理论批评史料,又把学理问题还原于现代散文的历史语境之中,对各种概念和各家观点进行精审辨析和合理阐释,将理论概括与史料分析有机结合,努力把抽象化为具体,把逻辑与历史统一起来。





下一条: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友情链接: 山东社科网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会
联系电话:秘书处0531-66669769 邮箱:sdsk2024@163.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63号9号楼909办公室
鲁ICP备2024122762-1号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