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概况 社科研究 基地建设 创新理论 支部生活 证书查询 下载专区
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会
成果集萃
成果集萃 |
成果集萃
成果集萃
栏目热点
1. 现代汉诗的叙事形态研究
2. 现代散文学综论
3. 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
站长推荐
1. 现代汉诗的叙事形态研究
2. 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
3. 现代散文学综论
成果集萃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集萃 > 详情 
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10/23/2024  浏览次数:8

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2024年08月08日15:37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江苏师范大学徐放鸣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2AZW003),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张玉勤、周建萍、郝敬波、温德朝、李雍、陈娟、杨森、张乐金。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问题是伴随着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而进入学术视域和实践场域的。从最初的国际关系学和新闻传播学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逐渐延伸到文艺领域,应和着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在中国形象构建的实践探索中提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形象建构的学理形态和实践方略问题,这一紧迫的现实需要催生了文艺领域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本研究作为这一领域第一个获批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研究的。

该成果的意义如下。第一,以当代中国文艺实践为视界对国家形象构建进行整合研究,可以为积极践行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构筑文艺高峰这一新时代文艺使命,为充分发挥文艺凝聚民族力量、提升国家形象、扩大中国的世界性影响的作用,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提供基本理路和实践方略。第二,当代中国文艺主动进入国家形象构建层面,这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不断走向自觉与成熟的标志。中国文艺领域构建国家形象具有丰富的形态、独特的优势和特殊的规律,这是中国当代文艺在“自律”基础上实现“自为”的一个更为宏阔的实践领域,也是其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彰显了文艺的现实关怀品格与建构主义取向,可以在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国民素质的提升方面发挥独特的影响作用。第三,深化“形象诗学”的理论创新,系统地建构当代文艺实践塑造国家形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略。本课题立足于“形象诗学”的逻辑视阈,在跨文化背景中系统构建“国家形象谱系”,搭建当代文艺塑造国家形象的总体框架,寻求中国文艺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有效形式和内在机制,使得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构建更加自觉地融入国家形象塑造的总体话语体系,进一步促进和深化当前国家形象的整体性塑造。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该成果除引言外分为《理论篇》《文学篇》《影视篇》《域外篇》四个部分。其中《理论篇》有6章,分别就“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形象溯源与形象辨析”“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三种属性”“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自我与他者”“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在机理”等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系统地梳理了文艺构建中国形象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在拓展“形象诗学”研究视域的基础上搭建起文艺中的“国家形象论”基础性框架,提出了需要把握的若干关系问题。《文学篇》有5章,分别就中国当代文学构建国家形象的总体状况、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构建、莫言小说中国家形象的审美构建、茅盾文学奖作品构建国家形象的文本分析、不同类型中国形象构建的文学文本分析等专题展开研究和阐释,在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点与面的结合中对“文学中的中国”的丰富复杂形态做出了细致的分析归纳,从中把握了文学构建中国形象的审美特性。《影视篇》有5章,分别就海外获奖华语电影呈现的中国形象、台湾香港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大陆电影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城市宣传片中国家形象的审美构建、新世纪纪录片中的乡土中国形象呈现等问题展开研究,涉及的作品代表性强,覆盖面广,类型多样,凸显了在“影像中国”的形象建构中存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展现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主体对于中国形象的体察和呈现。《域外篇》是立足于言说中国的“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的互相映照而设立的,有5章,分别就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形象构建、李安华语电影对文化中国形象的影像呈现、域外中国形象影像构建的新样本分析、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化中国形象呈现、美国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与中国形象等问题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从域外的形象构建经验中引出对于中国文艺构建国家形象的有益启示。(具体章节纲目详见最终成果目录)

该成果以“国家形象构建”为问题域,以“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为切入点,以“形象诗学”和“综合研究”为方法论,对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构建问题予以总体研究。我们在研究中的总体思路是:从“具体案例”入手,渐次展开“问题域”,逐层进入理论厘析,自然导出实践方略,从而做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具体体现为:一是文本梳理,即全方位地考察不同作品(文学作品、艺术创作)、不同视野(自身展示、西方视野)、不同维度(从创作到文本、从接受到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二是个案剖析,即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如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蛙》《大地》三部曲)、国家形象宣传片(纽约时报广场中国宣传片和纪录片)、原生态民族艺术(印象丽江、云南映象等)、海外获奖华语电影、国产主旋律电影作品,分析其间所蕴含着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媒介策略等;三是专题研究,从形象定位、形象修复、形象塑造、形象借鉴、形象传播、形象接受以及形象批评等方面开展具体深入的专题性研究;四是整合研究,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外在表现”与“内部机理”、国家形象“史”与国家形象“论”、国家形象塑造与国家形象传播等予以整合研究,从而建立起当代文艺实践中国家形象建构的学理形态与实践方略。

遵循上述研究思路,我们在如下三个方面努力追求学术创新。第一,首次将国家形象研究引入“形象诗学”的理论视野,形成了基于国家形象塑造的“形象诗学新建构”,建立起国家形象的诗学研究理论框架,拓展了形象诗学的应用范围。第二,注重国家形象构建的内在机理分析,揭示了形象构建的功能机理、主体定位、内涵表达机理、接受机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在机制,从而将文艺中的国家形象构建实践引向遵循内在机理的自觉和自为的新阶段。第三,选择不同艺术领域中的典型个案做充分而深入的样本分析,从中把握并阐发了不同艺术形态的作品构建中国形象的审美规律。例如在文学领域,以具有较高文学性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典型个案,揭示了其中的“三大情结”(史诗情结、英雄主义情结、现实主义情结)在中国形象塑造方面呈现的审美规律。又如在影视艺术领域,将乡土题材纪录片作为一个类型,对其中构建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中的乡土中国形象做审美分析,揭示了其“真实呈现与艺术呈现的双重性表达”“乡土文化与国家意志的多样性融合”“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的差异性互照”的审美特性。

在研究特色方面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在国家形象构建的主体分析方面,不限于本土的、体制内的作家艺术家,而是将体制内外、本土、台港澳以及海外华人作家艺术家都作为中国形象构建的主体,从中分析和把握其不同的身份归属、观察视角和情感认同对于国家形象塑造的深刻影响,突出强调了形象构建主体的观察视角、自觉意识和形象构建能力问题。二是聚焦“文艺实践”,追求理论建构与实践指导的紧密结合,力求体现对于新时代中国文艺实践的启发性和引领性。我们并不单纯追求理论探索上的知识生产,而是希望能够对于文艺创作如何塑造好中国形象,如何发挥好应有的凝聚和影响作用有所助益,突出了实践方略的探索。三是努力体现史论结合的研究思路,将文艺中的国家形象史与国家形象论做整体性的把握,打通文艺塑造国家形象的过去、现在、未来,在历史经验的总结分析和域外他者的参照中进一步明晰面向未来的国家形象构建之道。

该成果的重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六个方面。第一,提出了文艺中国家形象构建的对内与对外“双功能说”,阐述了文艺中的国家形象塑造所具有的对内凝聚功能和对外影响功能,纠正了国家形象塑造单纯对外的习惯性看法,针对当下的紧迫需求,更加凸显文艺的国家形象塑造对于国民精神的启迪、凝聚、提升作用。第二,有别于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领域的国家形象定性研究,突出阐发了文艺实践中国家形象构建的审美特殊性,建构起中国形象的艺术呈现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略。第三,在艺术的诸多种类和形态中,主要聚焦于文学和影视艺术,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非直观性语言艺术和视听直观的影像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样本分析,研究对象的集中度高,关联性强,便于在比较中深入阐释其中蕴含的形象构建的审美规律。第四,将西方哲学的“主体性”理论和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引入形象诗学的新视域,集中阐发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与“他者建构”之间的关系,始终在“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的互动关系中理解和把握国家形象塑造功能如何有效实现的问题。第五,深入揭示了文艺实践自觉构建国家形象的内在实现机理,从形象建构的功能机理、主体定位、内涵表达机理、形象接受机理以及形象批评机理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阐述,促进了国家形象的诗学研究的深化。第六,立足文艺实践致力于形象建构的理论创新,在消化吸收传统艺术形象理论、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形象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将国家形象研究引入形象诗学,形成了形象诗学的新建构,建立起国家形象的诗学研究理论框架,具有学术前沿性。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该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一,将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构建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建立起国家形象的诗学研究基本理论框架,揭示了国家形象构建的内在机理和审美规律,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第二,将国家形象研究引入“形象诗学”的学术视域,拓展了形象诗学的应用场域和阐释空间,形成了形象诗学的新建构,在当代中国文论的创新发展格局中建立了一个富有前景的生长点。这种学术价值的应用性更多地体现在针对新时代中国文艺自觉构建国家形象提供实践方略上,从确立自觉的形象构建意识,到把握形象构建的审美特性和内在规律,再到主体与受众的双向互动达成形象塑造效果,以及形象批评意识的建立,构成了国家形象的诗学研究在实践应用中的完整结构,对于新时代文艺践行自身使命和责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上一条:现代散文学综论
下一条:现代汉诗的叙事形态研究
友情链接: 山东社科网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会
联系电话:秘书处0531-66669769 邮箱:sdsk2024@163.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63号9号楼909办公室
鲁ICP备2024122762-1号